生在山东,读博是我的错吗?
时间的流逝速度和一个人的年龄成正比,正因如此,年届而立的我们才会分外感觉到时光的匆匆。遥想四年前,一个似梦初醒的早晨,我加入了现在的课题组,成为了万千博士生丛中的一棵小草。四年过去了,这棵小草在野火中烧而不死,在春风中吹之又生。从一开始一直伴随我四年博士生涯的疑问似乎也渐渐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这个问题在我初入课题组的时候就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直到现在,在经历了我所经历的一切后,我才坚定了当初的想法。我想,能得到这样一个宝贵的结论,我这四年博士也算是没有白读。
这个结论就是: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个山东来的研究生,那是不正常的;如果真的没有,那么你自己肯定是来自山东。
就拿我们课题组来说吧,比我高一届的师兄L,山东聊城人;比我低一届的W,山东潍坊人;而和我同届的没有山东同学,那岂不是不正常了?别急,我本人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大汉。推而广之,在我们大课题组,我刚入学时的大师兄Y,山东人;二师兄,山东人M;比我高一届的另外一位师兄J,也是山东人。我们课题组的山东同乡,凑一桌麻将都绰绰有余。去年,有一个其他课题组的师弟要来和我学习交流静电纺丝技术,交流中得知其乃山东人氏。今年,另一个课题组的同学想用我的材料,无巧不成书,也是山东人;而他带来同行的师妹,也是山东人,还是我隔壁县的。要知道,我读书的Z大可是离山东有一千里路呢,绝不可能是和山东离得近所以同乡才多。
这几年,我就像是一枚吸铁石,结识了很多山东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无一例外,他们都非常优秀,科研做得都非常出色。据说,有一句话曾广为流传:“你的研究生同学来自山东?好巧啊,我的也是。”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山东同学这么爱考研究生?是不是有什么来自深层次的外力迫使他们考研读博?除了当学霸,攀登人生之峰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
科研&生活:豪爽+有趣
要说山东的同门师兄们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那当属他们的酒量,不对,应该是海量。喝酒这件事情,由于近些年整顿和观念的更新,许多人都视饮酒如吸毒,往往敬而远之。同学之间聚会,也少见饮酒谈笑的场景了。人或敬之,则曰:no,no,no,我一会儿还要回去离心呢。说的好像离心是他拿着离心管转圈似的。少饮或者不饮酒,摈弃酒文化中的糟粕,绝对是一件好事,是文明的象征。但是山东来的师兄们却不这么认为。
多年以后,面对师弟们,小G将会回忆起L师兄带他去和师兄们拼酒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G是一个性情豪爽之人,每自比五柳先生,性嗜酒,而酒量不行。这次是去和课题组的师兄们第一次见面,因此期待和师兄们畅谈科研,畅饮美酒,所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是也。更让他兴奋的是,原来课题组里面有这么多的山东来的同乡师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天晚上,在喝醉之前,小G重复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来,师兄,我干了,你随意!”这句话直接导致他迅速喝醉了。在他喝醉之后,他重复的是另外一句话“这才哪到哪儿!”后来这句话成了别人劝他喝酒时的一句标准台词。没错,这个小G就是我。
当然,凶饮固不足取,特别是还在科研阶段的我们,要醉也是应该醉心于科研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才对。其实,喝酒只是山东人豪爽性情的一个缩影。在科研上,山东人的真性情尤其表现在他们的无私和大度上。想当年,我还是一枚单纯的科研小白,对于文献深信不疑,以为按照其中的方法和步骤一定能重复出来,直到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师兄告诉我,文献中很多细节和操作,作者会有意无意地省略掉不写,或者模糊化,或者根本无法再文献中描述。这样别人就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复出来,自己就可以继续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发文章。他还告诉我,有些时候,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方案不能对别人全盘托出,这样别人可能会先你一步,这叫做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位师兄的话让我一度以为科研原来是这样的勾心斗角。后来我遇到了山东来的师妹W。那时候我在做一篇关于金棒的工作,但是金棒的尺寸不容易控制,师妹W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虚心请教之后,师妹把合成步骤的所有细节都告诉了我,还把实验中的小技巧告诉了我,一边指导我还一边说:“这个金棒很简单的,听我的,随便做,肯定能做出来的。”就是这句随便做给了我信心,那篇文章也很快完成了。
文章发表之后,我一直在想,之前没做出来,莫非是我不够随便?
你身边山东的研究生为啥这么多?因为山东的同学爱学习,爱考研。他们为啥爱考研?是闲的没事吃饱了撑得吗?
当然不是。首要的原因就是山东省的教育资源与其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匹配。历年来,山东省的高考报名人数都在五十万以上,2018年更是接近六十万。虽然高考人数不是最多的,然而山东的大学中,985和211大学屈指可数,可以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大量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只能选择省内的普通一本,比如著名的“考研基地”曲阜师范大学等。
进入这些大学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不会因考上大学而衰退,相反,他们四年后还有第二次高考——考研。考研时全国一张卷,这对山东的同学可是莫大的好事,凭借多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练就的一身本领,考研时相对轻松的。此外,去外省读大学的同学,相比本地同学高考分数要高出一大截,因此更容易在推免中取得优势,连考研都免了。
其次,作为孔孟之乡,对于学习,对于学历的追求,山东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都有着深深地执念。在山东老一辈人的心中,研究生,公务员,有车有房,儿女双全才是自己孩子的理想。读完研究生才是完成学业了,只读了个本科,那基本上是低人一等了。这种观念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在老百姓心中的沉淀,个人无意评判其中的对错。但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山东的同学喜欢考研的现象。
我高中的杰出校友,薛其坤院士,山大本科毕业后在曲阜师范大学教学,后来就是考研去了中科院物理所,终成现在物理学界执牛耳之人。我的高中同学中,几乎所有考上本科的都尝试过考研,他们有的失败了还有二战的,有的成功了硕士毕业还有转博的。谁家要是出个博士,在亲戚朋友的眼中可是高人一头的存在。他们也许并不在乎研究生的科研课题是什么,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困难。有没有研究生学历,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至于研究生研究啥,那是研究生自己的事情,和他们无关。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山东,就业压力实在TM太大了。山东人口众多,而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务员等工作岗位总数是一定的,那么只能在学历上设一道准入门槛,比如说硕士以上学历,比如说只要博士。并不是说这个工作只有硕士博士才能干,有可能高中生培训一下也能干,是人家只在硕士博士里面挑人。况且,物以稀为贵,在全民考研,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本科文凭找工作就更难了。
据说,我高中母校现在都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才能准入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个18线小县城,开个车一加油门就能从城东窜到城西,居然也要硕士以上才能在高中教学了。一个在济南的高中同学跟我说,他们公司现在招的研究生都跟着他打下手,而他只不是当年考研失败才去工作的,这是多讽刺的一件事情。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作家都梁在他的小说《血色浪漫》中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叫钟跃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故事从年少时的疯狂开始,后来去陕北插队当知青,去部队当特种侦察兵,复员后摆摊卖煎饼,再到去国有集团当高管,却因挪用公款被开除坐牢,到最后开饭店,去可可西里探险。他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场游戏,当一种游戏玩腻了,他马上要换一种游戏玩玩,而且还要享受其中。对他来说,插队当知青要饭和在国有集团当高管只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本质上没有不同。
从小学就发奋读书,读一个好初中,考上一个好高中,然后考上好大学,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争取保研直博。读完研究生,或者进入科研单位继续自己的科研生涯,或者进企业的研发岗位,当一枚合格的螺丝钉。然后成家,生娃,再把孩子养大,让他继续沿着自己曾经的轨迹周而复始。这大概是一个标准的山东式活法,或者说中国式活法。
这种活法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一个人问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孩子:你为什么放羊?答曰:攒钱娶媳妇。又问:娶了媳妇呢?再答:生娃。又问:生了娃呢?再答:放羊。目前来看,这是普通人最稳当的路。这条道路之所以稳,是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由建立在前面一步的成果之上,容错率比较高,沉没成本极低。即使某一步出了问题,也可以及时调整。比如说你已经拿到研究生的文凭了,你的下一步就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了,而如果你只是高中毕业,那么进入科研单位或者研发岗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人生应该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上面这种人生的好处,恰恰也是他的坏处:足够的稳定,却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激情。就拿科研这件事情来说,博士阶段的科研应该是一个人投入度最高的一个科研阶段了,到了博士后及以后的时期,大部分时间可能不是在和实验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如何让自己的科研能够进行下去,如何写基金拿到足够的经费,招到优秀的学生,如何让自己科研成果更广为人知等等。既然一个博士已经体会到了科研是什么,或者说已经通关了科研这场游戏,那么何必花剩下的大半辈子去沉浸在这场游戏的番外篇中呢?
从某种角度来讲,对于博士硕士来说,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关键看你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也许,大家都是普通人,大部分时间都没得选,随大流,别人考研你也考,别人读博你也读。那么,当你毕业的时候,你要认真地为自己选择一次。到底是选择一种按部就班,到站下车的生活呢,还是选择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我想,这大概是现实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的区别。现实生活可能不容许你浪漫,但起码,你可以做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
从山东人,聊到了生活,聊到了科研,又聊到了山东人和作为一个研究生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小编想说的是,追寻你自己的内心渴望。人生没有模板,是你去塑造自己人生,而不是让固定的人生模板束缚你。如果你想要的是科研,加油!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薛其坤,颜宁,甚至是下一个屠呦呦,中国将会为你而骄傲。如果你想要多彩多样的人生,那就去体验,人生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凯鲁亚克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亲爱的研究生同学,你呢?
-END-
推荐优惠
推荐阅读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首样免单优惠券
科学指南针 科研服务